自駕車還需要軟硬體配套 數位基礎建設 智慧道路及運輸研討會

CVNews 商業車誌: Jenny|12/24/2020 把這篇文章貼到FaceBook


談得火熱的智慧運輸及無人駕駛不是只有車輛載具需要有科技設備,行駛的環境也需要完備輔助系統,才能真正讓無人駕駛等先進科技順利上路。運將們平時在道路上行駛或許會只會注意到交通號誌、路上的標線或坑洞,殊不知看似單純的這些現象未來透過科技的偵測,將資料上傳雲端,還可以輔助駕駛更掌握路況甚至未來的無人車都需要完整的配套,才能真正上路。日前在交通部就有一場「數位基礎建設 智慧道路及運輸研討會」整合目前國內相關的業者,一起分享這範疇內個別的技術及未來的發展。



交通部政務次長陳彥伯表示智慧道路的相關研討近期很多,政府會聽取建議並給支持。
產學合作 政府助攻

本活動由臺大先進公共運輸研究中心、台灣車聯網產業協會、社團法人中華智慧運輸協會、臺灣地理空間資訊產業發展聯盟、財團法人台灣地理資訊中心、社團法人中華鋪面工程學會、中華民國道路協會、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會鋪面工程委員會等聯合主辦官方則由交通部及內政部地政司擔任指導。交通部政務次長陳彥伯在開幕致詞時表示:數位公路的概念早在吳盟分理事長(目前擔任車聯網協會理事長及商業車技術發展協會科技發展組召集人)擔任交通部公路總局局長時即提出,近期許多研討會就是希望車聯網可以進一部與即時路況結合,這樣才能進一步推動國家的數位轉型,期待這場研討會的結論交通部也會於以支持。可見,有了政府單位在推動智慧運輸等相關配套時樂見與產業合作,將有助於相關技術研發可以獲得更多官方資源。

從基礎建設建構智慧駕駛未來

這一場研討會共分為四個部分:智慧公路應用趨勢與願景、智慧空間資訊技術與數位公路、前瞻道路品質檢測及管理、自駕車之數位基礎建設需求與實證案例。吳盟分理事長在數位道路基礎建設的專題,以自動駕駛區分為五個階段(Level I~V)智慧道路也可用五個階段來做區分,目前台灣的道路像是淡海新市鎮的無人車試行路段就已有達到Level IV的階段(也就是高度智慧化還能將資訊傳輸至移動載具或裝置上),為來還要朝著完全智慧化的階段邁進。本活動的主辦臺大先進公共運輸研究中心主任張學孔教授就指出,根據調研2035年AIoT(人工智慧+互聯網)的產值將達到3.8-5.2兆美元,其中最大的部分將是在交通(Traffic)上,第二大部分則是在道路及物流(Road & Logistic),可見智慧運輸的大未來。而且道路及相關配套的智慧化將帶動主要四個層面的提升,像是:服務品質提升、營運商效能提升、政府決策正確性提升及整體產業經濟效益提升。或許目前道路運輸業還在辛苦地經營著,但未來的智慧道路將可以大幅改善營運效能甚至行的安全。

一整天的研討會中有一半以上的時間,是分享目前高精地圖已經到達什麼樣的技術,而且可以安全地輔助自駕車定位或移動,還有道路物件AI辨識等道路相關技術。像是台北市政府工務局就以台北巷弄的實例說明了如何管理道路品質,而聖東營造更在現場展出與台北市政府合作的智慧道路環景檢測車,這部車在車頭前端加了兩個360度的影像蒐集儀器及一個慣性測量儀器(IMU)目的不只蒐集路況更要精準地將探測的地點給予精準的定位。當然這樣的儀器與科技所費不貲,但政府為了更通盤掌握路況讓道路使用者可以更安全,這些投資都只是數位基礎建設的一部份。



結合產業與學界的交流,更具體描繪數位基礎建設及智慧道路的未來。


台北市政府與聖東營造合作的智慧道路環景檢測車,其設備所費不貲。


智慧道路也分為五個階段邁向完全智慧。

專業資訊